路遥国际文学研讨会

2019.11.28


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亿万读者的不朽经典、入选教育部高中生推荐必读书目,这是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以来获得的殊荣。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将这本书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给即将入学的新生,希望书中的精神能鼓舞他们成为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在这紧要的几步路里,很多名人提到了路遥对他们的深远影响:高考失败而失意的马云因读到《人生》而重燃斗志再次参加高考;同样出生农村的潘石屹曾表示《平凡的世界》像一面镜子一样鼓舞了自己寻找外面的世界;贾樟柯则说《人生》让自己对社会和自我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或许是饥饿感和匮乏感,追赶着路遥用余生寻求超乎物质的能量去填补这些空白。他要用超乎常人的“劳动”去弥补失去的人生,反哺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或许正是坎坷的出身,让路遥一直着眼于底层人物的命运,书写着社会转型中青年人的迷茫、挣扎,以及对理想主义的坚持,而正是这种情怀赋予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超脱时代的共情能力。

 

2019年正值路遥诞辰七十周年,我们共聚一堂,聆听多位学术大家的发言,重温路遥文学的精神,理解其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地位和意义。本次研讨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著名文学批评家李陀,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格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籍专家、原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

 
活动详情

上午
邱勇:开幕致辞
 
第一场
李陀:不平凡的现实主义——《平凡的世界》中的当代农民和乡土社会的瓦解
 
第二场
陈晓明:来自大地的肯定性——试析《平凡的世界》中的精神意蕴
 
第三场
杨庆祥:路遥的多元美学谱系
 
下午
第四场
格非:路遥作品中的城乡伦理冲突
 
第五场
马场公彦:作为可能性的路遥文学——通过阅读《人生》《平凡的世界》得到的启示
 
第六场
对谈:多元视角下的路遥
 
格非:闭幕致辞
 
嘉宾介绍
 
李陀
作家、文学批评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著作有评论集《雪崩何处》、长篇小说《无名指》。


陈晓明
文学批评家、长江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著有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守望剩余的文学性》等。



杨庆祥
诗人,文学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思想随笔《80后,怎么办》,诗集《这些年,在人间》《我选择哭泣和爱你》,评论集《社会问题和文学想象》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韩等多种文字。



格非
作家、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隐身衣》《望春风》等,其作品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并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马场公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籍专家,原岩波书店总编辑。1983年获北海道大学东洋哲学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获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科学术博士。著有《围绕<缅甸竖琴>的战后史》《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播种人:平成时代编辑实录》。

640.webp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