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那无限飞奔的人——清华学生诗选
2022.08.31
近日,《那无限飞奔的人——清华学生诗选》一书面市,本书由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策划组稿,属于“清华大学学生原创作品支持计划”的一个子项目。本书由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王家铭编纂,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书内收录了清华大学2006级至2021级学生的新诗作品,包括34位同学的诗作170余首,以作者入学的年份排序。名家推荐语后文为编者王家铭为本书写的前言。
姜涛(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书收录了近十年来清华校园诗人的作品,展示了清华诗歌的最新活力,所选入的作品风格多样,质量上乘,一部分作者也已是当代诗坛上的佼佼者。相信这本诗集的推出,能让读者领会绵绵不绝、不断推陈出新的清华文脉。
西渡(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清华校史上诗人辈出,新月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清华诗人曾占诗坛半壁江山。新时期以后,随着清华文学社恢复、中文系重建,清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诗人,重续了清华辉煌的诗歌传统。这本《清华学生诗选》收入最近一个时期清华校园诗人的代表性作品。这些风格各异、题材多样、诗艺出色的诗作证明了清华诗人的创作实力,也充分说明清华园和诗割不断的缘分。
编者前言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清华大学出身的诗人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一代代清华学子以卓异的才华和热忱的诗心投身新诗创作,在中国新诗传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白话诗和白话文运动的发起者,胡适于1916年开始写作白话诗,其时他人在美国,身份是清华庚款留美官费生。随后,清华学生积极响应早期白话诗运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如闻一多、梁实秋、朱湘、孙大雨等。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十年,新月派成为影响最广的诗歌流派,闻一多、梁实秋等清华诗人则是其中坚力量。叶公超、朱光潜、梁宗岱等新诗史上的重要理论家也先后在清华担任教职。其中,朱自清自1925年以后一直服务于清华大学,对清华诗人的培养和清华诗歌传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新一代诗人在战火的烽烟中成长起来,清华、联大的诗人成为20世纪40年代新诗坛的主力。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文系等人文学科调出清华,清华诗歌随之陷入低谷,但仍有不少同学从事新诗写作。新时期以来,清华人文学科重建并稳步发展,为校园诗歌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刘晓峰、蓝棣之、解志熙等学者先后调入清华大学并开设诗歌课程,清华园的诗歌氛围逐步恢复,培养了像姜涛这样在当代诗坛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兼批评家。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诗歌的接力棒一直在清华人的手中传递。80年代,清华诗歌受朦胧诗的影响较深,一部分作品表达了对历史与时代的思考,多数作品则以唯美情调抒写青春期心境,具有明丽的抒情色彩,由此形成偏向单纯、古典的美学追求。这也是这一时期清华诗歌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特点。姜涛曾这样谈到清华文学的抒情性:“在清华文学中,‘抒情’早已超越了浅近的感伤阶段,也不仅是风格的标记,它已经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集体的选择,一种经过多年探索、不断深化的写作方案。”到了90年代,清华诗人有了更为自觉的主体意识,对诗歌语言有了更充分的认知和体悟,部分诗人在诗中引进戏剧性、日常化、口语等因素,丰富了新时期清华诗歌的表现手法。八九十年代,清华诗人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校园,处于较为隐蔽的状态。如姜涛所述,“清华的文学信徒没有过多地参与80年代轰轰烈烈的文学造山运动,也没有涉足90年代更为复杂的文学市场,文学的现场更多地局限于草地、酒桌、个人书案以及友人的书信之中”。而在水木清华这一方天地里,成立于1921年的清华文学社一直发挥着文学根据地的作用。今天的文学社仍定期举办读书会、观影、讲座等活动,团结着热爱诗歌和文学的清华学子。
进入新世纪,生活在清华园的一些诗人的影响力已经超出校园围墙,受到了外界的更多关注。近年来清华诗人频繁得奖,参加诗会,在重要刊物发表作品,于国内诗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另外,相比过去清华校园诗歌创作以本科生为主的状况,新世纪以来研究生在其间起到了更多的作用。尤其是中文系的部分诗人,在进入清华前,就已经在诗艺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可见,随着清华文科快速发展,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对园内诗歌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以强大的向心力吸引青年作者加入。如今的清华诗人在仍葆抒情底色的基础上,试图开掘更为多维的生命体验,他们的书写对象与表现空间更加驳杂、丰厚,也锤炼出了更为沉着、稳健的修辞技艺。这样的变化,除作者自身因素外,也得益于清华诗人参与了当代先锋诗歌潮流的缘故,由此证明清华校园诗歌、校园文学仍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在写作风格方面,近期的清华诗人呈现出较为多元的面貌,各有自己的尝试与坚守,作品背后隐约可见不同的性情,有效避免了青年写作容易陷入的同质化倾向。作为近年来清华诗人的优秀代表,马骥文的诗歌中充满了不断辩诘的自我审问,有时甚至将裸呈的情感直诉于并不低沉的语调,这语调却与他谨慎的修辞并行不悖。许多“纯粹、洁净并且神秘”的事物出现在他诗里,引领着“那无限飞奔的人”通往奇境。李长远曾担任清华文学社社长,他擅长将轻盈的幻想与对往事的回忆编织在一起,搭建出一个安稳温煦的世界。他惯用俭省的笔调来勾勒幻美之况,语言清晰、饱满,“聚集美像聚集一种力量”。陈瞰早在2006年就入读清华建筑系,后又考取博士研究生,他的诗在口语的现代感与意蕴的古典美之间取得平衡,表达出“自古已有的莫名情绪”。来自澳门的女诗人袁绍珊将自己置身于性别、工作、信仰等社会议题,在看似淡漠的语气中凝视自我和他者。她的每首诗都像一个小型剧场,充满声色、情绪、肢体的波动,借此勘探“生命的种种未知与荒谬”。作为“95后”诗人,李娜的诗莹润、绵密,时常将生活里重叠的暗影细细剖分,令成长的经验在细节中变得丰富而具体。出于对时间和人事的善感,她在诗中收获了一种安放偶然性的能力,“似乎世间的道理就是如此”,即使是犹疑与讶然,最终也舒缓在“震荡的波心”里。此外,还有孙天启、刘可、仇哲君、曲晓楠、白仁飞、林江合、袁梦颖等不少同学也已经展示出较大的潜力。
反映新时期以来清华诗歌创作成就的诗选主要有以下几种:1991年曹自学编选了《清华学生诗集》(1977-1987),以清华文学社名义刊印,刘达校长作序,收1977级到1987级作者55人,诗作132首,主要选自文学社社刊;黄祖民、冰马编选过“SJM大学校园诗歌系列”清华大学卷《最后的雨季》,收1980-1990年33位清华诗人诗作150余首,1991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姜涛编过“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清华大学卷《在冲撞中栖身》,2000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收1980-2000年清华学生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作品,从作者队伍和文本质量来看,诗歌也是主体;2011年百年校庆之际,清华校友总会组织编选了一套《清华百年诗集》,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分旧体诗和新诗两卷,王伯雄、曹自学分别担任主编,姜涛、徐晨亮等任编委,收1912级到2009级清华诗人作品,其中1977-2009级作者98人、诗作191首。这些诗选有力地展现了新时期以来清华诗歌的风貌,但是最晚近的一本距今也已有十年之久,近十年来清华诗歌的写作成果迄今未能在公开出版物上得到比较全面、集中的反映。推出这本《那无限飞奔的人——清华学生诗选》,便是希望可以填补这一空缺,呈现近期清华诗人的写作实绩。本书由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策划,收入清华大学2006级至2021级学生的新诗作品,计有作者34人,诗作170余首,以作者入学的年份排序,展示清华校园诗人的多元面貌与诗歌技艺。本书的出版得到“清华大学学生原创作品支持计划”的指导与支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诸位入选作者的支持,尤其是李长远同学为稿件征集提供了重要帮助。由于编者对清华诗歌的了解并不全面,加之时间仓促,编选工作难免存在疏漏,期待方家指正。
编者简介
王家铭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十月诗歌奖”“柔刚诗歌奖”“三月三诗会新人奖”“东荡子诗歌奖”“樱花诗赛奖”等。参加第36届青春诗会。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诗刊》等。著有诗集《神像的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