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圆满落幕

2021.10.19

2021年10月16日,为期一周的2021“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圆满落幕。“青年作家工作坊”由文学创作中心发起,旨在为不同代际的作家、学者的深度交流搭建平台,为已经崭露头角、充满未来可能性的国内新锐作家提供支持,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期。本期工作坊与《青年文学》期刊合作,聚焦于科幻文学,邀请了7位青年科幻作家进行线上研讨。工作坊由中心执行主任、中文系副教授、科幻作家贾立元(飞氘)主持,《青年文学》编辑、青年作家修新羽参与讨论。

640.jpg

双翅目、谭钢、杨枫

石黑曜、慕明

滕野、何庆平、修新羽

工作坊期间,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夏笳、郝景芳、陈楸帆、赵海虹、凌晨、刘洋分别针对双翅目的《一部关于“纹面”的论文》、谭钢的《木偶与星星》、杨枫的《召唤兽:一部人类史》、石黑曜的《垢》、何庆平的《人生复刻》、慕明的《沙与星》、滕野的《缪斯之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作品讨论中,青年作家们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围绕科幻创作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对彼此的作品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工作坊方式的研讨也给他们带来了很深的鼓舞和感触。

双翅目:“工作坊让创作变为交流。面对科幻的热点化、流量化、泛化,作品分析或许可以为作者本人带来更为恒久的启发。所以感谢嘉宾老师们、作者老师们细致真诚的建议!感谢工作坊带来高强度的、多元的讨论氛围,让我觉得微观的人际乌托邦总还存在~~~ 期待一直办下去!”

谭钢:“科幻文学写作兼具理工学科的理性和人文学科的感性,较为广泛的内容要求决定了它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广泛参与进对创作的各种讨论中,才能够持续进步。很荣幸能受邀参加这次工作坊,我从和各位老师的交流中学习到了许多许多。”

杨枫:“虽然写作是一项十分私人的体验,但是人的感知、认知能力却也存在着局限。在写作中,我时常会感到自己过分沉浸在笔下孕育的世界当中,而忽视缺乏对等体验的读者的感受,因此,也很难体会到一些只有外人才能觉察到的问题,或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自其他作者、成熟的读者的反馈格外重要。这种审读不仅是评价,也是一种对话,而评价行为本身也是一面镜子,有助于评论者反观自己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论。能够参加围绕这种反馈性的对话而建立的工作坊,通过批评和接受批评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去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相同的创作,更是格外宝贵的经历。很荣幸能够和各位前辈在笔会上进行无拘无束的酣畅交流。尽管它暴露出了我在创作上的很多不足,但是在我看来,创作正是这样一项不断探索自己的无知,并向其发起挑战的过程。我为此感到兴奋,并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一直以这样的姿态前进下去。”

石黑曜:“特别高兴可以参加这次工作坊活动,不仅让我看到了科幻小说令人兴奋的新的方向,也看到了各位创作者向外拓展新边界的尝试和科幻本身所能企及的更多可能性。从大家和诸位嘉宾老师的讨论中,我也获得了不少新的建议和思考,对这次的作品和未来的写作受用良多。”

何庆平:“科幻创作乃至所有文学创作,应该发挥自身优长,找到最自在的表达方式;也应该打破固有偏见,大胆探索未曾涉足的疆域;应该拥有主体意识,让情感与态度提供动力;也应该建立写作自觉,用理性与智慧掌控方向。”

慕明:“七天的讨论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更近一步厘清了我对科幻乃至文学和文学生活本身在这个时代的意义的认识。广义的科幻或者推想(speculative fiction)创作,可以说是从题材到形式两方面都走在文学版图的最边缘,青年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更是呈现出了极高的多元性,作者们对生活(日常生活和更具超越性的精神生活)有着强烈的思考和表述的意愿,立场和想法可能不同,但仍然能够在一起进行极其坦诚、深入的交流,拓宽对自我、彼此、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非常难得。我想,这背后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这样的写作给个人以极大的自由,而另一方面,就像昆德拉所说的,在小说中,‘每一个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在如今的世界上,这几乎就是天堂的模样。”

滕野:“通过和各位老师的交流,体会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许多种创作思路,彻底开阔了眼界,也从自己未曾设想的角度审视了自己的作品,就像多了一双眼睛一样,发现世界有所变化。”

受邀参与此次工作坊的专家们也对此次研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赵海虹说:“我一直认为,作家不是教出来的,写作者各有自己的道路,需要个人长期艰辛的探索与锻炼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但工作坊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有一定基础的写作者在创作中碰撞,通过充分的交流帮助作者成长,减少其道路寻找的时间成本,提供有益的切实帮助。很高兴参与这次活动,让我从青年作者的交流中有所学习。”凌晨说:“参加了工作坊的两次线上讨论活动,对青年作家们的作品、创作状态和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创作的热情,激情和纯粹,他们的文字充满了灵性,对科幻文学的界限、形式、表达主题进行了大胆而勇敢的探索。他们拓展了科幻类型文学的疆域,给了我许多创作的启发和冲动。谢谢工作坊,你们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在《青年文学》杂志编辑修新羽看来,本次工作坊作者们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元,让人感受到了科幻的现实关怀与人文追问,也感受到了青年作者们在创作方面的思考与努力。想要提高作品的品质,除了多读、多写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多改。有过创作经验的人都能明白,“修改”甚至比“创作”更为艰难,因为它需要作者跳出现有框架重新审视作品,克服自身的种种弱点,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很高兴工作坊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大家有机会共同面对、相互扶持地走过这段“修改”之路,也相信大家的作品都能在反复的打磨和修改中变得更好。

作为本次工作坊的发起人,贾立元副教授认为,通过7天的深度交流,与会的科幻作家们对更新锐的科幻创作力量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中国科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期待工作坊能够在中国科幻走向繁荣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讯员 曲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