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文学奖获奖感言——一等奖获得者钱浩

2018.11.24

微信图片_20190519142036.jpg

谢谢大家。这样一个作品能够获奖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它不仅是我的第一篇比较完整的小说创作,也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创新尝试。这一创新的想法一直是在心里默默酝酿的,就像一段隐秘的心事一样从没对任何人说过,自己也没有写过,然而正是这次文学奖的举办给我带来了写作动力。在截稿日期的二十天之前,我终于下决心把它写出来试一试,最后恰好在截稿当天的凌晨修改完成。

动笔虽然非常的晚,不过它的基本理念是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首先说,它有两个跨学科的灵感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俄罗斯画家马列维奇。马列维奇被称为画室中的实验狂人。他的“狂”并不是乱画,而是不怎么画。他的那些代表作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大部分是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些图形都是平面的填图,没有透视,没有修饰,因此属于一种几何抽象派。他的构图比同时代的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还要简单得多,抽象得多。但马列维奇又不是一种玩世不恭、一味颠覆的态度。他的目标是让观众从纯粹的艺术知觉中感受到一种崇高感。这种画风和它特有的精神力量带给我强烈的震撼,于是我就想,小说写作能不能也来一个简约抽象的马列维奇风格呢?于是在这篇小说中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我让其中的人物少得不能再少,让整个故事既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家庭背景和确凿的社会背景,甚至连一个人物姓名都没有,最后连小说的名字也简约成了一个字。在形式简约的同时,我又试图让它表现一种普遍情感,让其中每一个简单的情节都能与每个读者的生活感受相连,发生共鸣。这就是来自绘画的启发。

第二个跨领域的启迪来自于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古尔德是世界顶尖级演奏家,也被称为钢琴怪杰,他的演奏风格是独树一帜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把很多长音弹成短音,把很多连奏的地方弹成断奏,而且触键的力度总是点到为止的,从没有一下像霍洛维茨那样的猛烈拍击,也从不借助地球引力把上半身的力量都压倒键盘上。这样一来就产生一种颗粒感很强、干爽剔透、清晰灵动的效果。于是模仿着古尔德的风格,在这次写作中,我就使用了很短的句子、很短的段落、很短的章节来讲述故事,让整个叙事清晰,干爽,剔透,极容易理解。这就是来自音乐领域的形式上的灵感来源。

当然更直接的启发是来自于中文系各位老师多年来的教导,尤其是格非老师关于写作的各种教诲和点拨,比如对时间这一主题的深度关注,比如关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被动性的问题,再比如运用不确定性来进行暗示的各种技巧等等,这些教导都早已浸润到我的心中,驻扎在我的潜意识里,在写作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鼓励和同学们的支持。谢谢大家。

感谢钱浩同学对文本的授权。